当前位置: 杭州师大论坛 > 菁菁校园 > 帖子正文

静寂与喧嚣

作者:深情不如久伴i 2022/6/26 20:00:36 2950 评论(0) 编 辑
我喜欢静。心静如水,静若处子。前者说的是心态的平和,任凭天翻地覆我自心静如初;后者则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安宁,那种欲发而动前,心绪的镇静。空山幽谷,可以感受到山野的空旷宁静,所谓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。”如果不静,山不空,谷不幽,你岂能听得见细语呢哝?这是大自然赐予的静。静夜晴空,万籁俱寂,你依偎在大地的怀抱,仰望星空,斗转星移,那是一种寂静,静得可听蛙声,能辨蚊吟,是大地轮回之静与心神的平静。而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则是抛却世俗,闹中寻静,那是一种恬静、不静显静的灵魂之静。
 
我也喜欢喧嚣的热闹。喜欢“东风夜放花千树”的祥和,喜欢“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”的曼妙,喜欢那“灯火阑珊处”的蓦然回首带来内心情动的波澜起伏;我还喜欢“清明上河图”画卷那跃然纸上、穿越时空传来的摩肩接踵的人声、纤夫拉纤的号子声和制作木质车轮的敲击声、街头叫卖声混合在一起的喧嚣热闹;更喜欢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、人声鼎沸、潮歌劲曲、霓虹闪烁、生机勃勃、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,虽然喧哗热闹,却抚慰出一颗平展舒适的心境。喧嚣是一种灵动的旋律,是和谐的音符,可以嘈杂,可以尖锐,也能无序喧哗。但是这种组合则是美妙的和弦、活力的奔放、人们情感的向往、社会发达的张扬及地球生生不息的轮回交替。这种喧嚣自然而生,出于静而止于闹。无有寂静何来喧嚣?没有喧嚣哪知静寂?
 
我渴望预知的响亮,但不想听那突来的喧哗。设想寂静旷野中突然一声炸雷,一定会让你感觉不爽;如果接着再有一场□□□□,那么你在荒野山川中的境遇便可想而知。古人是这样描写喧嚣的: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”月色下长安一片宁静,但是制作征衣的捣衣声却烘托出了千家万户对边关将士的思念之情,是一种静中取闹、闹里寄心的情感向往;“明月別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清幽月下,惊鹊蝉鸣,万民丰足,社会宁和,这是多么让人喜悦的美妙音符!这样的静,这样的闹,这样的自然之和,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吗?
 
然而,当繁华都市的喧哗戛然而止,长街人稀、大道无车、万户萧疏、百里沉寂,你还觉得这种压抑的静,好么?二〇二〇年武汉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错愕,千万人的大都市猛然寂静无声。长江暮霭下平静水面上的只帆片舸、外卖小哥穿街走巷孤独的车骑、救护车闪着精灵的蓝光无声息地疾驰,都在撕扯着你的心灵,那是一种令人担忧、可怕、失去繁华的死寂。二〇二一年冬,西安因疫情封控,同样也使人心塞。全城管控的第二日,千年古城罕见地飘起了雪花,古城墙上的秦砖汉瓦被一层薄薄的碎雪掩盖,城中央的钟楼无奈地守望着昔日喧嚣繁华的街市,大唐芙蓉园的轻歌古曲沉静了下来,不夜城没有了往日的喧嚣,偶尔苍劲恓惶的秦腔飘荡在半空,像是表达着不屈和顽强。大雁塔则仍然威严耸立,它冷眼观世界,相信这只是岁月的一撇。更让人心焦的是我们的国际大都市——上海,也因疫情在二〇二二年春天不得不沉寂下来,几千万人的城区七十年来第一次没有了喧嚣。浦江两岸依然灯火闪烁,但却少了汽笛的鸣响;外滩人迹稀少,熙熙攘攘的南京路、城隍庙、豫园也悄无声息;淅淅沥沥的春雨像洒在人们心头一样,冰凉而不知所措。这一切,是人们不愿看见但又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。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,国家以倾国之力,沉着应对,科学管控,全力阻断病魔。全国八方驰援,数以十万计的医疗人员、志愿者默默地穿行在大街小巷,为居家的市民提供无私的援助。亿兆黎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,但都在全力配合国家,希望疫情早日消失。这种寂静并不是人们希望所见,它不美,甚至令人不适,但是人们却在沉寂中相信政府,怀着渴望,充满自信,默默地聚集着抗击疫情的无穷力量。
最新评论(0)

您需要注册登录后,才能回帖哦! 登录 | 注册